我很早就做出了出国的决定,但是申请的过程还是比预想的要艰难许多。从第一次走进托福考场,到提交完最后一所学校的申请材料,再到最终集齐所有申请结果,各种缘由的焦虑几乎是形影不离的伙伴,尤其是当我收到一连串包括保底校在内的拒信时,迷茫与不安到达了顶峰。但也正是在与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的共处中,我逐渐学会平视自己,逐渐学会认识本我与外界的分野。我开始告诉自己,不论结果如何,我都将与过去的悲欢告别,开启一段新的求学生涯。恰三月方至,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关于标化考试
我的绩点是申请时的优势,但是托福和GRE,在TOP10学校的申请者当中只能算是平平无奇,有时甚至是短板,大四上依然在与托福纠缠也给我的申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最后能申请到最顶尖的几所学校,也有相当的运气成分。当然我也可以认为,标化成绩并不是决定录取结果的最关键因素。不过还是建议学弟学妹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升英语水平,尽早解决标化考试,为自己创造尽可能宽广的选择余地。
在托福和GRE是否需要报班学习这一问题上,我自己两种方式都试过,算是有一些经验。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在自学过程中觉得难以摸清应试套路,或者自制力不够无法集中精力备考,那么报班学习会是适合的选择;如果你可以通过自己刷题和听取前辈的经验来掌握其中的技巧,那么自己备考就可以了。
关于文书
文书是申请中最重要的材料。究其原因,我自己揣测是因为,申请者中成绩顶尖、履历完美的比比皆是,那么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申请者的想法和视野、未来发展潜力、与项目间的匹配度、对项目的向往程度可能就会成为录取办公室考量的重要参考,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文书来展现。
PS/SOP是我自己申请过程中最大的焦虑之源和收获之源。我曾以为既然PS/SOP是讲述个人故事,那应该需要标新立异一些。但是我的PM却提醒我,PS/SOP还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申请文书,不必一味追求创新。后来,我也逐渐发现,述说一个真实的自己是最容易的,也会是效果最好的。同时,我也发觉强扭的文书相比之下会显得非常没有吸引力,这也迫使我反向选择,放弃了一些含金量虽高但可能并不适合我的项目。
回顾自己的申请过程,文书的修改和撰写贯穿始终,而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我对自身以及未来项目的了解,也算是申请季的一种收获吧。
关于再来人
听说再来人是因为一位斯坦福大神学长的介绍。其实刚开始我寻求机构帮助的意愿平平,因为我已经对自己申请的方向有了比较明确的预期,对申请的时间轴也进行了初步的规划。但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文书作为申请中最重要的材料,确实需要更了解国外高校、更精通英语写作的专业人士来帮忙把关。因此,再来人留学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在申请的过程中,有几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去年10月,CD小哥哥与我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帮我确定选校名单。在他的介绍下,我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申请趋势和英美两国的顶尖项目有了更充分的了解。他甚至帮我规划了如果将来硕士毕业之后要去英国读博士,可以申请哪些奖学金,而这些都是我此前没有考虑过的。此后,我也时常向他请教各种各样的申请问题,小哥哥总是有问必答,非常耐心而有条理。
第二个片段是我和学术导师一起讨论第二稿文书的时候,她不仅又一次帮助我梳理行文思路,还指出了我文书核心立意的偏颇之处,这促使我重新思考自己在文书中展现的个人观点。这样的思考不仅提升了我的文书质量,而且对我之后的专业发展也颇有益处。
最后的最后,我想再次感谢申请路上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亲朋好友,以及再来人的导师们。也衷心祝愿所有心怀梦想的学子们,都能在每一度山花烂漫的季节里如愿以偿。
查看详情科研与读博
我很羡慕那些从一开始就很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我不是,我一开始进入大学的时候,很迷茫,我就开始思考,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在生物这个专业上,我看到大部分的学长学姐都选择了读研读博这条路,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想走这条路,是否想做科研,以及想做什么样的科研。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多了解多尝试。一开始,我是抱着想试一试的心态,走上了科研这条道路。在一开始做科研的时候,我也有过迷茫和焦虑,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当时的研究方向不是很喜欢。我一路都在尝试,每一段经历都很努力地去投入。投入越多,收获越多,即便最后发现有些尝试过的东西自己并不喜欢,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不断尝试,我最终也发现了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在大三暑假坚定了自己想做科研的决心。
申请美国生物学类博士需要准备什么
科研经历与推荐信
有质量的海外科研经历与推荐信对申请至关重要,找海外实验室的时候,最好向之前在这个实验室待过的学长学姐了解一下这个实验室,重点了解这个实验室老板的推荐信对申请的帮助大不大。
学业成绩
绩点在3.8以上最好,如果绩点没达到,专业排名也很有用,专业排名前几是申请的加分项。
语言成绩
我的语言考试都是自己复习的,没有找机构。我觉得托福和GRE的关键就是短期集中精力冲刺。我大三暑假考了托福,因为当时在美国暑研,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就短期冲刺了一周就考了,主要通过刷TPO。
GRE我是大二暑假准备的,当时在忙科研,没有好好准备, 拖到大三开学再考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我觉得准备的战线不能拉太长。GRE单词可以早点背,但是刷题可以集中在考前一个月,最好是全力冲刺的,比如抽出一个寒假会比较好。
面试经验
面试期间我在中国,所有的面试都是通过视频进行的。在填申请材料的时候,我听说有些学校不接受视频面试,而且会优先考虑在美国的同学。我在提交申请材料的时候也一直在纠结是否填写一个美国的地址,到时候面试阶段可以自己飞过去,在美国待一段时间。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实行,我最后还是填写了中国的地址,第一是因为觉得费用花费太大,第二是不同学校面试的时间比较分散,这个计划比较难执行。
在这里有两点体会,第一是如果面试期间能在美国(比如做毕设)是最好的,在申请的时候地址就可以填写美国的地址,这样被邀请去on site面试的概率比较大,能对面试的学校有一个更好更全面的了解,也有可能在被邀请面试这件事上有一定优势。第二点是,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像我一样,面试的时候不在美国,那也不要担心,只要保证网络畅通,好好准备,都不是问题。我觉得视频面试的好处是,面试之前可以有充足的准备,状态可以调整到最好,也没有那么紧张。
最后再谈谈如何准备面试。我觉得主要是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科研经历,要清晰、有逻辑地向面试官讲述你做过的科研项目。这一部分可以找同学老师或者再来人的导师排练,让他们提建议和提问,不断找到自己对这个项目认识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意向类问题,比如为什么要读博士,为什么要报考这个学校/项目,你博士期间想做什么。这些其实在写文书的时候就已经覆盖了。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明确自己的心意,坚定目标的过程。毕竟读博士、做研究是一条不容易的道路,在踏上这条路之前,要想清楚为什么喜欢。每个人的原因都不同,需要你在探索的过程中好好体会内心的想法。
关于再来人
在我申请过程中,再来人对我提供了很多帮助。这是我第一次也是人生中唯一一次申请博士,再来人的指导让我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能够稳步前行,做到最好,把已有的条件发挥到极致。
我在再来人的学术导师来自芝加哥大学,整个申请过程中我们配合默契也达成了非常好的效果。从一开始选学校选项目,之后文书的修改打磨,面试的准备,再到选校的指导上,他都给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并分享了很宝贵的意见。尤其在文书撰写过程中,由于我的科研经历比较杂乱,方向比较多,一开始怎么也抓不住重点。导师的指导和建议让我能够从实验方法学角度找到几段科研经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串联为满意的文书。
以上就是我的申请分享,最后祝大家都能明确自己想做的事情,祝申请顺利!
查看详情应要求而言,这应该是一篇申请总结。当事情都落下帷幕后,所经历的种种都会变得云淡风轻。而回望这些时光,心脏剧烈跳动一阵,却也不知从何说起。
既然如此,那我来选一个主题吧。
人终其一生不过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并没有人规定必须要做什么,应该去做什么。自己每一步所做出的决定,其实是非常私人的领域。顺应他者的期待变得成功,固然是好;一路逆行将对自己的真诚进行到底,也未尝不可。所以我的申请其实是一个不停追问自己意义的一个过程。
“入坑”近东
我本是艺术史专业,将要去剑桥的考古系学亚述学。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甚明了自己究竟想申请什么,但是我非常清楚自己不喜欢什么,于是就尽可能去尝试我看起来有点兴趣的一切领域。从文学到哲学,从设计史到艺术理论,从人类学到考古学,很多很多。通过排除法,我开始明白,原来我不喜欢现当代,不喜欢东亚,不喜欢西方。那我喜欢什么呢?近东,非洲,南美。感情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当目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时,那种难以言说的灵魂的震颤,让我意识到这个领域对我而言,或许是不同的。而向别人解释的时候,却傻傻地只会说:“美索不达米亚,多美好而动听的一个名字,不觉得像造物主赋予天使的名字吗?”
当我真正决定是她的时候,才意识到之前冥冥之中中做出的一些选择,都暗含了自己好恶倾向,比如在大一就跑去SOAS的暑校上了近东的一门课,比如将德语考试通过后才发现领域内三分之一的研究文献都是用德语写的,比如在哥本哈根交换的时候自己最喜欢待着的地方是藏有近东考古与宗教学书籍的那一层图书馆。
曾一度觉得自己很奇怪,对遥远的陌生的文明总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然而当我承认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之后,发现身边聚集了和我一样的朋友们。对哲学义无反顾的朋友,对文学执着的朋友,对历史热忱的朋友,对考古全身心投入的导师,以及和我一样爱着近东的老师。我想我不仅找到了自己,还找到了一路相伴的朋友。
逐梦过程中幸有温暖陪伴
当我真正开始着手去做申请的时候,已经是大三下学期了。因为自己已经明确想要申请的方向,CD又同样是文科中人,很快帮我敲定了这个极小众文科领域内的目标院校。
也正是因为学科冷门以及态度真诚,在联系教授的时候几乎都会得到长篇的温暖回复。记得一位普林的教授曾将他认识的觉得更适合我的,同样出身于艺术史学科的老师推荐给我。也有布朗的一位教授甚至在邮件中对我开始人生规划,说除了我现有的英语和德语之外,最好现在就开始学习古语言和法语,才能在领域内走得更远。
宾大的印章研究教授直接把她一位北大毕业的学生介绍了过来,希望可以有所帮助。而这位北大的学姐,在和我漫长的电话中说起自己的经历,她说,当她看到博物馆里的美索不达米亚藏品时,感到那是一种兼具神性与人性的艺术品。所有这些都让我仿佛找到了认同感。
其实在得到认同之前的大三下学期,我处在一个非常分裂的状态。交换时出现的抑郁情绪,回国后变化的生活节奏,屡战屡败的标化考试,无一不在折磨着我。一次次怀疑并且回问初心,将自己弄得伤痕累累。所以这些认同和鼓励,朋友、CD和老师的陪伴,都在支撑着我不要害怕地向前走。
当坚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后,至于后续具体的申请环节的话,我其实完成的比较快。在大四前的暑假里,我一边在故宫实习一边把二十多页的Writing Sample写了出来,前前后后和导师改了两个月。写WS和PS的过程,于我而言是一个极好的认识自己兴趣的机会。
近东艺术和考古的领域其实很大,我究竟想做哪个时代、哪个地区、哪种艺术,其实都是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明确的,包括一些PhD项目要求的Proposal也是在这时候开始有了雏形。尽管CD和学姐也都预警过,对于本科生而言,直接申请这种极其小众的纯文科PhD难于上青天。然而我还是赌博一样把美国的三个学校全选的PhD项目。在他们在劝导下又申请了牛津和剑桥的硕士项目。
缘定康桥
至于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剑桥,学术方面的考虑是相较于美国跨学科研究和社会分析的倾向,欧洲和英国的研究更偏向于传统的亚述学和考古学,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传统的研究方式。另外一方面是申请时和一位剑桥的教授有联系过,作为我非常喜欢的做考古的老爷爷,他将要去实地发掘一年,但是邮件中说,如果可能的话,希望他回来的时候,还可以遇到在剑桥念书的我。想要遵守这个一年之约,所以想要去剑桥。
这就是我的申请过程。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申请到自己向往的学校。
查看详情慎重思考,坚定决心
回想起来,申请中最困难的时光,并不是准备文书、填报网申的三个月,而是最初明确自己前进方向、下定决心的日子。我是在大三开始的时候才决定出国的。当时自己没有语言成绩,在科研方面一片空白,对于申请所需的准备更是知之甚少。我花了大量时间浏览各个学校的研究内容,寻找自己中意的研究领域和教授,同时进入了课题组,开始尝试性地接触一些科研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包括两相流在内的一些“多物理过程”产生了兴趣,并联系到了相关领域的老师。这为我日后的暑研和申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议大家花点时间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尽早下定决心,明确自己的道路,从容地做出选择。
科研积累,宜早忌晚
在PhD的申请中,科研经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作为在大三才起步科研的“后行者”,还是建议学弟学妹们能在低年级就做好规划,尽早接触科研项目。科研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你在不断尝试中点滴积累。当然,如果你和我一样起步较晚,只要能够积极和老师、前辈沟通,认真努力,也能获得长足的进步。另外,一份高质量的暑研对于你的申请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无论在寻找暑研或者进行暑研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真诚”,这份真诚体现在你认真阅读了相关方向的文献,体现在你能如实地向教授提出自己心中的问题和请求,体现在你踏踏实实完成了手头的科研项目,做好本职工作。纯粹为了“一段经历”而进行低质量的套磁和暑研不仅很难有好的结果,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申请。
在进入课题组后,通过和学长、导师交流,我得知牛津的一个暑研名额。当时我阅读了近5篇该教授的论文,认真了解了文章中所使用的解析与数值方法,发现自己对该项目有着很高的兴趣。之后便向教授发邮件表明了自己的意愿和当前的科研方向,并在邮件中提出我自己对于该方向的一点看法,得到了一次skype面试机会。在面试的过程中我大胆地讲出了我对于这个科研项目的理解,很快便得到了教授的认可。在启程前往暑研前的几个月内,我还通过定期和教授沟通以及独立查阅文献,学习了暑研可能需要用到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方法。
在牛津的3个月里我没有懈怠,除了认真向课题组中的大牛前辈学习,我和导师也保持着一定频率的沟通。遇到困惑及时与他人交流,避免由于思路跑偏或者一些琐碎的技术问题浪费时间。最终,暑研的进展非常顺利,我不但顺利完成了项目,同时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前辈。所以无论是寻找暑研机会还是进行暑研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准备(无论是知识还是语言能力),真诚地老师和学长学长交流,用你的态度和扎实的科研能力获得他人的认可。
与再来人一起的日子
从大三开始到现在的一年半中,再来人的CD老师在时间规划和硬件条件的准备方面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包括暑研机会的获取、标化考试的准备等等。同时,在和学术导师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科研的经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正在研究的方向,同时坚定了未来申请的信心。虽然最初的自己并不是很优秀,但在与各位老师的相处中我真真切切地获得了心理和学术上的成长,这可能才是再来人带给我最大的收获。至于最后的申请结果,虽然也很重要,但我更希望将它视作这段成长历程的一个产物。Offer能打开下一段生活的大门,但是要继续走下去的,还是一路走来、不断成长的自己。感谢阅读我的分享,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申请过程中不断成长,收获理想的结果。 点击查看更多再来人学员案例
查看详情
留学梦的起源
毕业于一所普通县级中学的我,因为自学两年竞赛积累不够因2分之差落选浙江省队。高中数学竞赛的学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但也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和好的氛围有多么重要。因此当来到科大时得知科大有比较好的出国优势,我心里就一直存下了出国留学的打算。
慢慢了解到出国的各种流程和需要的各种能力和材料以后,除了保持刻苦的学习态度以外,我在自己英语的提升上猛花了力气。出自一个小县城的我在进入科大之前根本没有听说过托福雅思等考试,英语水平也仅停留在高考一百三十分上下的水平,更不用提出国考试侧重的口语,在英语方面我几乎毫无准备。
申请的准备过程
考虑到自己的定位和兴趣,和再来人mentor以及本校学长学姐咨询后,我确定了自己的留学目标,美国top30名校。这对我来说着实是一个挑战。在学业方面,我对自己实行了三步走的战略:大一的自己专注于适应大学的教学和课程,尽可能在课程上做到优秀,这样才使自己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大二在保持课程成绩的基础上着手准备托福和GRE,并且尝试性开始跟着学校里的老师进行科研;大三则是高强度刷英语和陶瓷暑研的过程。虽然这可能是大多是申请美国博士的学生的流程,但对于想成为应数top candidate的学生来说还稍显不足。后面会详细展开。
有人说,GPA决定你可以申的学校的大致档次。因此,保持一个优秀的GPA绝对没有坏处。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如果让我再来一次,哪怕只是课程方面,不涉及科研,我都会好不犹豫的牺牲部分刷题的时间去学习更综合更前沿的课程。
等到了真正申请写CV的时候才知道GPA的最后一位数几乎不产生影响,相比之下多多益善的高级课程(研究生课)背景对于泛数学方向(统计,优化,运筹)才是更让人impressive的。
但是对于申请美帝PhD的学生而言,要明确一件事:课程成绩再好只能体现潜力,而publication才更能体现实力。潜力再好没有转化为实力也是白搭,因此本科期间的科研和论文发表才是更能让名校委员会对你青睐有加的。一般来说,现在想申请top名校应数(如Stanford, Princeton)的选手,申请时最好有一篇以上的publication或三篇以上的preprint,这样才比较稳。
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一点,没有早开始做legit的科研。个人建议,除了基础数学,理论物理这种bar过于高的方向,做科研一定要趁早。
在准备英语标化考试的过程中,就我个人而言,压力是非常大的。从我的了解看,科大同届学生除少年班以外高考英语没有比我低的。因此在大二大三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忧心忡忡生怕自己最后也托福不能过百(广泛认同的好学校bottom line)。事实证明完全不用担心,就我的经历来看,GRE过线是不需要任何英语素养的。我用了大二暑假的一个月在手机App上吧三千词刷了八遍,最后一次通过了GRE。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建议如果英语基础不好的话优先准备GRE、相比于GRE,对于我这种从小没有好好练习过英语听口能力的学生,托福才是真正具有挑战的。
虽然前前后后在某知名英语培训机构上了两三期大班课,但是我总是抓不住托福听力的脉络。真正给听力带来较大提升的还是大三在UCLA度过的暑假。因苦于科研进度缓慢,抱着练习听力的初衷,我开始刷生活大爆炸。但是我刷的方式是尽量不看字幕,遇到听不懂的句子,我先回放两三遍,真的没办法再看字幕,看完巩固实用(托福level)的生词,并再听几遍。看到后几季的时候已经能把握英语对话的脉络了,这里实名感谢谢耳朵飞快的语速和讲座式的对话。
回到学校我再用1.5倍速的美国科学人60秒小讲座强化练习了2周,这个时候自己听力模考已经有了27分上下。事实证明只要适应了超快的语速和外国人说英语的习惯方式,哪怕有很多生词你也能基本猜出他想说什么。
对于口语我基本佛系,我认为只要把发音和模版掌握好,说话顺畅基本就能到22分的水准。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的托福考试历程,口语从22分开始,也从22分结束。虽然22分的口语已经达到了大多数美国名校的bottom line,但我的建议是尽量达到25分,因为还是有个别学校会卡口语这一项。我这次申请中,我自我感觉我很qualified甚至存在老师内部connection 的条件下的两个项目就是因为口语原因没有拿到offer。
托福考试可以说是我人生到目前为止我最虚的一门考试,不过所幸凭借着我的猛扎猛打和一些英语很好的同学的帮助,我还是顺利地考出了可以用的分数。
再来人的帮助
由于我签约的是半DIY的项目,再来人对我的帮助主要体现在文书修改和选校咨询上,这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这里不得不夸一下我的学术导师(SM)Z学姐。
她的经历和建议对我的申请提供了很大帮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Z在和我有着大半天的时差下仍然能做到在当天回复我的咨询预约。并且Z以美国招生更加喜闻乐见的角度逐字逐句地指导我修改文书,这点也让我深受感动,这其实是很多即使私下通过自己的人脉,付费找人帮忙,也做不到的。
此外,学术导师Z学姐和客户经理也依据我的兴趣帮我确定了选校清单,这为我后面有的放矢地套磁带来了很大帮助。最后在我拿到offer之后如何选择上,他们也给予了很多切实可靠的意见。
在再来人和诸多同学,学长学姐的热情帮助下,我顺利拿到了包括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在内的众多名校offer,这里借再来人的平台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未来,我将保持自己的出心,潜心学海,希望能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做出一点贡献。
查看详情一只差点照错镜子的小猫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
小白猫和小花猫一起去河边玩,小花猫玩了一脸泥巴。小白猫看到脏兮兮的小花猫,以为自己也是脏兮兮的,赶忙去河边洗了脸;小花猫看到小白猫干干净净的,以为自己也是干干净净的,照样沾沾自喜。
我的留学申请恰如这两只小猫。我的学校素来有PhD出国的风潮,称之传统也不为过。所以在我大一一进校,周围同学讨论的话题就是你打算保研还是出国。在这样的氛围里,隔三差五就有出国经验分享讲座,或是留学机构举办的咨询、分享会。很多同学群里出现最频繁的词莫过于GPA, TOEFL, GRE, offer,可以说很多和出国留学有关的信息都是喂到嘴边的。
我以为我很清楚去名校该走怎样一条路,毕竟那么多案例摆在这儿,怎样的标化成绩、科研经历,最后会去怎样的学校,几乎可以对号入座。我看看别人的申请结果,几乎认为那就是我的未来。
申请季的陪伴
但我逐渐意识到我和他们是不一样的,其他的小猫脸上有没有泥巴和我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我心心念念的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这条路,不是物理、化学、计算机这些学校的主流方向。具体一点地说,我感兴趣的方向是认知神经科学,这个方向国内起步晚,和国外差距还比较大,我知道我如果没能去国外体验他们的研究生培养,是不会甘心的。
但是以往我们学校申请神经科学的案例少之又少,对我参考价值也不太大。对我而言,学校里的一些官方暑期科研项目,根本就没有“对口”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了再来人。我迫切需要一个专业的机构,一位领路人来解答我的疑惑,而再来人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申请方面一定会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怎么样也比我孤军瞎战要好。加入再来人后,他们火速为我匹配了一位在Top校念心理学PhD的学术导师。和她第一次视频后,我感觉终于有一个能懂我研究方向的PhD申请过来人能给我一些指点了。
此后她就和我一起讨论PS该怎么写。首先是帮助我发掘我以往研究经历的关键词。在我理解下,这就好像是塑造一种特征鲜明的“人设”,帮助招生委员会迅速地认识我,了解我的特长。由于她自己是心理学的PhD学生,她会告诉我,其他申请者一般会怎样描述他们自己,哪些话是大多数心理学申请者都会说的,帮助我“避雷”,不去写那些千篇一律的话。
此外,她还跟我分享了很多别人文书中好的和不好的地方,指导我怎么写出一个吸引人的开头,怎么有逻辑地叙述几段科研经历,怎么采用平实的语言让一个外行能迅速明白你的研究。因为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我的也有一些重叠,所以她会给我一些有用的建议,比方说某个术语可以怎样改写得更便于理解。
然而,就算我及时地认识到了我申请形势的严峻,在大四申请季的开始阶段,我再一次变成了小花猫和小白猫。我会每天和好朋友交流申请的进度,然而他们都是其他专业的,实际上在时间安排上是略有不同的,而我却心大地跟着他们的时间走,觉得不急不慌,别人来得及我就来得及。
直到有一次和学术导师讨论文书,她问我你最早的ddl是什么时候。我当时还以为和我其他同学一样,都是12.15呢,结果看了一眼官网,傻眼了——最早的一个项目十一月底网申就截止了。好在当时还有一个月,我改文书的效率立马突飞猛进。
我拜托客户经理向学术导师和文笔导师打个招呼,告诉她们我的截止时间比较早,需要在这几周跟她们多次联系。好在两位导师效率也很高,每次都会很快地帮我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我。最终在再来人的帮助下,我的申请季也算是平稳落地了。
最后收获梦校
总的来说,我的留学申请道路是前期畅通,后期波折。我很幸运可以在刚进校时接触到丰富的留学资讯,它们帮助我选择了一条大体正确的道路,尽可能地取得高分、积累科研经历,提升自己的背景,为申请季积攒底气。
同样幸运的是后期遇到了再来人,它让我获得了更多专业领域的信息,给我做申请定位,帮助我规划申请季的安排,打磨出满意的文书,在我被冗余信息包围的时候捞了我一把,最终收获满意的offer。
查看详情经济学可以申请的专业方向
金工/金数
数学和编程技能必备,量化实习最好有两段。在PS中要阐释比较清楚的职业路径规划。不要认为去美国读金融只能选金工/金数,如果自己本身不喜欢数学、不擅长数学,最好不要选择读金工/金数,否则会比较痛苦。
金融
强调实习,PS中要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路径规划。同时课程中学过经济/金融/数学相关的课。
经济
比金融可能学的要更加理论一些,科研最重要,有编程技能也是加分项。在PS中不一定要写自己要从事学术,你也可以写自己就是想通过学习经济学的知识之后再去就业也可以。
MPP/MPA
想申请名校的同学通常都会犹豫要不要申请MPP/MPA,如果未来很坚定要做金融的话建议还是专业对口,不要选择MPP/MPA。不是说MPP/MPA出来不能做金融,去高盛大摩,而是说真的很难,成功案例很少。
管理科学与工程
摸不清录取套路。编程基本是必须的,从事的职业比较偏商业分析这一块,且我自己有初创公司市场部实习经历,自认为是加分项。
金融方向的选校解析
美国Tier 1: MIT Mfin、Princeton Mfin、Columbia Financial Econ
解析:这三个项目的话申请难度比较高,而且截止日期比较早,在我完成标化考试之后,他们就都已经截止了,所以没来得及赶上这三个学校的申请。
美国Tier 2:Rochester/WUSTL/BC等等(不太了解)
英国Tier 1:Oxford Financial Econ(首选)、LSE Finance(or F&PE)、LBS MFA
解析:因为美国Top20的院校开设的金融项目比较少,但是金工项目比较多,所以在第一档和第二档之间其实是有一个断档的。
所以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一般都会考虑英美混申,因为万一美国第一档的学校没有申到,第二档的学校也不愿意去的话,还有英国第一档的学校:牛津-金融经济学,英国所有金融项目的首选,只要录取了这个项目,英国其他项目就基本不用考虑了。
英国Tier 2:IC Mfin、UCL Mfin、LSE F&E、LSE R&F
巴黎高商:HEC MIF
解析:总体而言的话,美国第一档次的三所学校和英国的牛津是一个档次的,然后接下来就是LSE和LBS,再就是HEC、帝国理工和UCL这些学校。
如何选择专业?
关于专业选择方面的话,因为我个人就是经济学专业出身,本科学了很多偏理论的东西,但是我之后是想往就业方向走,但是如果本科直接就业,又没有掌握那么多金融方面的技能,所以研究生就想申请金融方向。但是我个人又不擅长数学,就没有像一些工科生或者是理科生一样,转申金工或者金数。因为我觉得就算去读这些专业,也会非常痛苦。关于专业选择,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去多做实习,多了解一下各个专业的实际工作情况,没有必要追求主流选择,比如说现在金融或者BA都很火,大家就一拥而上都去申请这些专业。还有不要认为就是去了投行或者做量化才是人生赢家,每个人的技能点都是不同的,大家可以多去尝试一下各类工作,然后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
查看详情两年“试错”,确立方向
我确立留学意向的时间较早,在大一入校时就很明确自己想申请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大方向的明确使我从大一开始就清楚GPA的重要性,因此在申请时没有让绩点成为我的短板。
但尽管如此,由于课业繁重以及对未来专业规划的调整,我在大四上学期才准备好语言考试、GRE以及科研经历等软硬件,整个申请过程可以说有些仓促但总算有惊无险。
最后我所申请的都是经济相关专业,这样的选择与我大学四年间对未来规划的不断探索密不可分。
大一大二对我而言是很重要的“试错”的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参与各类求职讲座、利用寒暑假进行实习、与学姐学长老师交流,渐渐意识到内源型性格的我并不适合金融、咨询等行业的工作,在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历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对这个行业并无太大的兴趣。
于是我在大三时尝试着开始做一些助研,发现无论是经济学这门学科还是科研都能唤起我的热情。因此在这探索的过程中,我确定了自己申请学术导向的经济学硕士的目标。
“匹配”是申请中至关重要的原则
在确定申请专业后,搜集目标院校的项目信息十分关键。例如在众多经济学硕士项目中,有一些项目是明确的科研导向(例如我最后决定去的康奈尔大学的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有一些项目是明确的应用就业导向,有一些项目设置更加灵活、在校期间能有较大选择空间因此同时适合科研和就业导向的同学。这些信息从项目官网上能够获得,例如项目目标的声明、课程设置和毕业生去向等都可以帮助判断其导向。
除了从官网上获取信息外,再来人在选校定位环节也能为申请者提供很大帮助。再来人对项目信息搜集得非常全面,能够根据申请者的专业意向筛选出合适的项目。
对项目的充分了解是申请的第一步,这能帮助申请者节约精力和财力,如果因为背景与项目不匹配导致无法录取,既浪费了申请费、也在申请季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是人财两空。
搜集项目信息的重要性
搜集项目信息的另一关键作用是帮助自己有方向性地进行背景补充和提升。
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其他专业,很多都对申请者的先修课提出了要求。例如经济学硕士项目大多数都要求了微积分、线性代数、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针对转专业的学生而言就能根据先修课的要求在申请前及时补充选课。
一些学术导向的项目要求申请者提供writing sample,因此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也十分必要。一些项目还在官网上列出了对语言考试、GRE和绩点的要求,由于语言成绩只是针对国际学生的要求,目的是为了确保国际学生有足够的英语水平进行学习,因此大部分情况下过线即可;而GRE和绩点则不同,在申请中分数越高越有竞争力。
因此根据项目对成绩的要求合理分配自己的精力进行分数提升,也是节约宝贵时间的一大法宝。
最后:要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
除此之外,再来人对各项目往年录取者信息建立了数据库,因此在申请选校时能根据我个人的申请条件匹配出每个项目对我而言的申请难度,合理的申请策略也能帮助申请者避免在申请季出现焦虑情绪。
回顾我的申请经历,尽管在大四上学期临近申请前才准备好“三围”成绩和科研经历,但得幸于对申请项目的充分了解才得以稳重求胜。
也希望后面的申请者能做好充分的准备,“知己知彼”、“不打无准备之战”,取得满意的结果。
查看详情2019年12月7日早上10点, X同学给我发来一条微信:“亲爱的Cosmo, 我被斯坦福录啦!超级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指导!"
在为X同学收获斯坦福大学录取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其背后整个再来人本科团队近半年的努力成果而欣慰,其中就包括毕业于哈佛的海外文书导师KB、斯坦福前招生官导师CJ。
作为陪伴X同学一路走来的客户经理,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初识X同学
X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静”。冷静、安静——不同于大多数Super5 candidates,X同学并没有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光鲜履历侃侃而谈,亦没有在我的每个提问上加上很多补充信息或是问题,而是每一句话都精简却又笃定。
斯坦福之路
看过斯坦福官网或者听过再来人讲座的同学都知道,如果理科生申请斯坦福,有英特尔或奥赛大奖即利器在手,半只脚已入校门;然而文科生能参加的高含金量文科类奖项本就极少,因此,从院校匹配的角度来说,文科生的录取率其实更难预估。
那么作为文科生的X同学该如何定位其独特之处呢?又是否一定能与斯坦福匹配呢?
1、匹配度 VS 独特性
X同学的申请,是一次“匹配度”与“独特性”的Hide and seek。
拿着X同学最初的材料反复审阅后,这一难题逐渐有了答案。
乍一看,X同学的第一个标签应该是“志愿者”:由于个人成长的经历和强烈的同理心驱使,作为志愿者的X同学一直保持着对残障群体的关注并积极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这一举动持续了多年。实现了某特殊人群NGO在其所在高中的分部建设及组织了多个大型跨校活动。但深入了解这些活动细节后,我发现志愿者的标签只是X同学申请画像的冰山一角。
在激烈的校内课业竞争的情况下,X同学不但一直保持在校成绩名列前茅,还在校内外的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带领着小伙伴们把多个大大小小的想法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这背后,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在不断坚持自己所想,有着突出的沟通能力、强烈的责任心、多任务处理能力、和强大毅力的X同学,一个把别人眼中已经很难“做出花儿”的志愿者活动发展成了项目、公司、甚至企业的X同学。
不再只是每周一次给孩子们上课、画画、唱歌的公益活动标配描述,不再只是giving back to a certain community的感人初心,X的故事里藏着一个当代中国学生里极少见的Vision和与之匹配的无限潜力,这样的学生我想斯坦福不会拒绝。
再来说说短板。和很多录取过Super5的学生相比,X的短板似乎很明显。首先,没有任何“加分项”:不是外籍/少数族裔/LGBTQ群体;其次,父母均不是名校校友更不是斯坦福校友,X并没有一个精英的家庭作为其学术和活动资源的支持方;再者,并无大家熟知的名校标配--语言类历史类的小众SAT2/AP。但是反过来想,每年大陆有多少考霸赛霸,SAT/ACT几近满分甚至是满分,AP8门以上,却也未入斯坦福法眼,这样的看似不足不但不构成真的减分项,反倒说明X同学并不是一个考试驱动型的选手,这与斯坦福录取要求的官方说明正好契合:“与藤校不同的是,斯坦福对于Intellectual Vitality(学术活力)这部分的评级是单独的,即对于一个申请者对课堂之外的学习是出于对所学之物本身的热爱。许多学生的Academic板块评级为1但在Intellectual Vitality板块评级很低,就是因为申请者喜爱对分数的竞争而不是对求知本身的追求。”
几轮沟通后,我了解到了一个更real的X同学:为了阅读哲学原著而自学法语、受语言学著作的启发自己研究语言人类学;去过两个人文类夏校,在其中一个夏校由于其突出表现被邀请深度参与该校第二年的招生过程;很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从民族舞到hiphop街舞到舞狮!)。慢慢地,X同学的录取标签,从“好学生”、“外冷内热”,变为“强兴趣驱动”、“对世界充满纯粹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与斯坦福的匹配度也越来越清晰。
2、看似好的故事 ≠ 最好的你
用最合适的素材,打磨出最出彩的“人设”
在清楚地定位到X同学的学术活力、个人特质与院校匹配度后,剩下的就是文书呈现了。
认识X同学时,她的PS已是Version9。我看着这个风格有些激进的故事,我问X:你觉得这个故事是最能代表你这个人的故事吗?X同学的回答跟很多同学都一样,“我想不到其他更好的了,而且我不希望和活动列表重复。”
其实本科申请的文书素材没有好坏之分,任何素材都可以写出漂亮的PS,但是落实到每一个申请者,PS是否能与其他材料(eg.简历、附表文书、推荐信)成为一个逻辑自洽的整体,从而呈现一个“有瑕疵的完美人设”,往往会因为学生本人“身陷申请”而难以进行客观判断。
当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海外文书导师KB看过X同学的整套文书初稿后,提出用其中一篇小文书的素材作为PS的素材。两周不到,X同学的主文书定稿:一个感情细腻、观察独特,对生活的细节充满思考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而这个所谓的“人设”,与我所认识的X同学,不无相似。我也相信,这也是X同学数封推荐信里的那个形象——不追逐其他人的标签,只因生活本身的神奇而热爱生活。
3、面面俱到,精益求精
申请没有捷径:面面俱到,才是最好的准备
除了个人定位、文书写作,其实X同学的录取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因素:前招生官的预录取审核、活动列表的筛选与排序、额外推荐信的策略处理、Additional Info的处理及学术论文摘要写作、未来职业的填选、是否申请奖学金…我庆幸的是,我与我的团队对X同学申请斯坦福的每部分材料都曾反复推敲精益求精。让我更加感到幸运的是,我再一次在申请的战役中,被X同学这样对生活充满热情、谦逊又勇敢的学生所激励和鼓舞,再一次看到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幸运和力量。
我相信,未来,由每一个无限努力的当下组成,X同学的未来,也一定不会辜负她过去努力过的每一个当下。
再次回顾申请历程,高度契合的匹配远胜于假大空的堆砌,PS如此,活动列表如此,申请团队的选择亦是如此。再来人的KEIS方法论从学术活力、个人素质、院校匹配度及呈现有效性四个方面,深度发掘最适合学生的“闪光点”,再加上300+哈耶普斯麻海外文书导师和40+藤校级招生官导师的帮助,力求每一位再来人学员都能用高度契合的“人设”走进心仪的梦校
查看详情
为什么要出国?
我理想的本科教育是通识的,在这段时间探寻自己的兴趣,并广泛的吸收各个学科的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学习,我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感受这个世界,为我将来解决世界问题的梦想打下基础。中国在大量科研领域,文学和社会学领域都不处于领先位置,出国学习能够满足对我感兴趣的领域的最前沿知识的学习,而且出国学习和生活使得人真正理解英语与西方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个性,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更好的做自己,研究自己的领域,做自己的贡献,而这,正是美国大学申请过程中所看重的。
英语能力提升&备考托福
英语阅读与听力需要平时多听多读。一定要将听的内容与兴趣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为了提升英语去听。读可以是书,从教辅与SAT开始,到各种原版小说,最后到英文科学著作,都是阅读的好选择。提升英语能力在于把它和兴趣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在平时不经意间你就积累的一门地道,实用的语言。
对自己英语能力有阶段性评估,了解自己的弱势部分以及大致位置。首考不必过急,但最好在高一至高二暑假前,以留出充足的时间应对可能的成绩。考前高强度训练是有助于成绩提升的,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弱项上。比起一个更高的总成绩,各项分数可能更重要考试时良好的心态亦有帮助。
活动与奖项
活动与奖项一定是为了兴趣,而不是为了申请。个人的奖项应当符合自己的兴趣,其关键在于能证明学术能力,毅力或者其他品质,并且来之不易。在奖项上投入多少精力完全取决于兴趣和可行时间。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活动或奖项,可以在休闲的时候投入经历,充分利用时间。
关于SAT:逻辑与思维能力
SAT其实是SAT:reasoning tests, 与subjects tests相对应。SAT考察的更多是逻辑而不是语言。SAT考试模拟的则是大学中学术阅读,计算,写作。学术阅读需要巨大的词汇量,较高的阅读速度,快速的理解能力,还有很重要的基于证据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也是SAT重点考察,而且是阻挡中国学生取得高分的一大原因。数学在大学也非常非常常用,在SAT中占比较高,是不少人长期训练过的。语法除了考察现代常用语法难点之外,也会考察基于证据的写作能力(语法项目中分为词汇题,语法题和篇章题,分别对应词汇与搭配,常见语法,与篇章写作能力)而相比之下SAT写作除了衬托阅读写作能力外,更多是分析能力与批判思维。对于读到的信息,大学生需要有能力客观的分析信息,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SAT想要获得高分需要hard work,但不是silly work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心,应当找到自己真正薄弱的地方进行突击,而不是单纯刷题。
学术探索新领域、坚持自己的兴趣
夏校是一种难以取代的经历。对于普高同学我来说参加夏校给我带来的收获不仅是课程的内容,还有体验真正的美国教育。对我而言,兴趣的驱动是内核,不把完成夏校这件事情视作申请的一部分,这会提升完成的效果以及效率。不断挑战自己,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带上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暑假不必一个丘成桐奖差。在康奈尔我选择学习国际关系课程 每天早8:30-午1点上课,下午2点到5点半做题,晚上8点到12点阅读。周末焖在宿舍里写Essay,三周写了30页左右。阅读速度缓慢的我最多的时候要读到凌晨两点。3周时间共去了5次office hour,结业essay取得满分,课堂积极活跃获得教授推荐。
申请季的问自己的问题
整理主文书(11-12年级)时问自己的问题:
主文书的选题:对我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申请的侧重:众多拥有优异成绩的人中,是什么让我与众不同?
吸引兴趣:我的学术研究方向是什么?
真实的自我:我的爱好、休闲方式是什么?
确定选校+附加文书(12年级)时问自己的问题:
院校匹配度:我为什么选择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我会如何运用资源?这个学校为什么选择我?我能如何带来改变?
个人特质: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想探索的是什么?什么吸引我的兴趣?
申请后父母的感悟
对于你申康奈尔这件事,几乎所有“理智”的意见都是反对的,但爸爸妈妈没有,我们甚至很佩服你的勇气。如果年轻的时候都不去追逐梦想,这人生还有什么意思?既然冒着这么大的风险申了,你也做好了被拒的心理准备,那就勇敢地接受结果吧。录了,是惊喜。不录,也很正常。结果是,你给了我们大大的惊喜!外人看到的可能只是光鲜的表面,爸爸妈妈知道你为此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我们欣慰的不只是有一个心仪的学校录取了你,我们更加高兴地看到了你不断成长和进步,看到了你不轻言放弃,日复一日的坚持,看到你为了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这个比多好的录取结果都更重要!是你的实力潜质吸引到康奈尔,也是你自己坚持选择自己的梦校的结果。申请过程中你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收获,申请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从人生的长时段看,去哪所大学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那只是新征程的起点而已。祝愿你在这个新的起点展翅翱翔,达到理想的彼岸,实现人生的目标!
再来人对我的帮助
我从再来人这边能收获的不仅是申请上的指导,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碰撞的快感以及源源不断的灵感。
和导师文书头脑风暴之后,导师阐述了我的思维经历与选材原因,导师也说了他看到的亮点(主要是内容和感悟),也给我提供了篇章结构上的意见。这次谈话之后,我感到找到了方向一般!最终的文书以收尾引用书中名句的方式,配合精炼但又富有画面感的描写呈现我的故事。最后,导师又为我在用词上进行了提升,改善了我的语法,使语言近乎完美!
ED学校的附文书十分针对学校具体,导师与我一起对篇章结构进行了调整,让我的表达更加清晰,并且在最后为我的语言进行把关。在申请加州学校的时候,再来人老师帮我把加州文书复合了一下,发现期中一篇有比较大的问题,以及其他几篇的改动以点题。这些建议帮助我在加州申请的最后阶段提升了文书,非常及时!
RD选校过程中,我主要表达了我看重的选校因素,再来人的老师据此进行了推荐。我看中的选校因素主要有,在各个学科上能力均衡,同学有真诚善良,有动力,又幽默活泼,学校在研究的同时重视教育,将大量资源投入在本科教育上,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安全性,食物,以及学校对个性的尊重和重视。依据这些,老师们给我提供了推荐学校以及推荐原因,而我则在更广泛了解后作出选择。
很多时候,人们说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但有时候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有些时候,遇到伯乐,或结实一个新朋友,一句话点醒你、启发你,都可能使你豁然开朗,成为人生的一个turning point,再来人的老师们于我则是如此。 点击查看更多再来人学员案例
查看详情